戒嗔外出的机会并不多,偶尔出次远门,也不过是去附近马家镇的宝光寺。那天,智恒师父叫戒嗔去趟宝光寺,带封信给那里的法师,再顺便借两本书回来。
去宝光寺只有一路公交车,平日里去马家镇的人并不多,但是这路公交车的车次并不少,所以,戒嗔每次乘坐公交车的时候,同车的旅客往往都不多。有好几次,整个车里只有五六个人同行。开车的司机时常和大家笑着说,大家应该庆幸这路车是公共交通工具,若是由私人承包的旅行车,估计一天最多只能开一次,要不连油钱都赚不回来。
那一天戒嗔上车后,很意外,车里居然坐满了,原以为是遇到了外来的旅行团体,所以车里人数变多,但仔细看后,意外地发现,乘客们大部分都不是生面孔,而是熟悉的淼镇居民。
去马家镇的路程是有些距离的,不过小镇里的公交车不像城市里那样,有规定的停车点,两个小镇之间没有固定的车站,居民们想搭车,只要在路边招手就可以了。
公交车开了一会儿,上来一位老施主,说起来这位老施主也算是戒嗔的熟人。戒嗔记得这位姓陈的老施主家境不错,听过好几位施主谈起陈老施主家的房子,大家都说他家是淼镇里布置得最讲究的家庭。
陈老施主平日里和戒嗔接触得挺多的,所以一上车,便冲着戒嗔微笑点头。戒嗔看看车厢,车上人恰好坐得满满的,戒嗔正想起来给陈老施主让座,却被更靠近车门的几位施主抢了先。陈老施主远远地望着戒嗔笑了笑,便随便找了一个位置坐了下来。
陈老施主坐下的时候,戒嗔心里也挺感慨的,觉得小镇的居民素质越发好了,尊老爱幼的美德发挥得相当不错。
没过多久,车子又停了一次,车外又上来了一位老施主。这位老施主看起来比较面生,戒嗔感觉好像不是本地人,老施主身上的穿着很破旧,手中还费力地拎着两个大麻袋。
老施主拖着麻袋向车子中间走,只是这次车里却没有一个人站起来。戒嗔起身帮他一起搬东西,他轻声地道谢。戒嗔请他坐自己的位置,他却不肯,只是把其中的一个麻袋横倒在地上,他坐在上面。
老施主坐下之后,戒嗔的心里却变得不好受。事实上,在这个旅途中,一共上来过两位差不多年纪的老施主,车里的旅客争相给家境富裕、人际关系较好的陈老施主让座,却对另一位衣着普通的老施主视而不见。
虽说我们强调任何一件善行都值得称颂,可是当我们做善事的时候心中多了一层贵贱亲疏之分,或许我们善行的意义,也会因此大打折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