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坛经》三题
净赞
华开五叶
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》云:蕲州黄梅县东禅寺,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,门人一千有余。可是,还没人合得衣、钵,不得不传授卢慧能居士。唐朝以前众生的根机较深利,顿悟的人倒不多,这原因,如经云:正法时持戒坚固;像法时参禅坚固;末法时念佛坚固。所以达磨祖师于梁武帝普通元年(520年)来东土(《碧岩录》),传播顿教,至唐灵祐禅师(77l~853年)时,相差二三百年,顿教才大兴,此后一华遂开五叶。
《景德传灯录》卷第三云:达磨祖师欲返天竺时,乃命门人曰:时将至矣,汝等盍各言所得乎?时门人道副对曰:如我所见,不执文字,不离文字,而为道用。师曰:汝得吾皮。尼总持曰:我今所解,如庆喜见阿閦佛国,一见更不再见。师曰:汝得吾肉。道育曰:四大本空,五阴非有,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。师曰:汝得我骨。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。师曰:汝得吾髓。乃顾慧可而告之曰: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,展转嘱咐而至于我,我今付汝,汝当护持;并授汝袈裟,以为法信,各有所表,宜可知矣!可曰:请师指陈。师曰:内传法印以契证心,外传袈裟以定宗旨。至吾灭后二百年,衣止不传。法周沙界,明道者多,行道者少;说理者多,通理者少;潜符密证,千万有余。汝当阐扬,勿轻未悟,一念回机,便同本得。听吾偈曰:
吾本来兹土,传法救迷情。
一华开五叶,结果自然成。
菩提达摩(?~528年)为东土禅宗的初祖;慧可(486~593年)为第二祖;僧璨(?~606年)为第三祖;道信(580~651年)为第四祖;弘忍(602~675年)为第五祖;慧能(638~713年)为第六祖。
嗣六祖的禅法有四十三人,主要是怀让禅师与行思禅师的法系盛行于世;一华开五叶,也出于怀让禅师与行思禅师的法系。
南岳怀让禅师下江西道一禅师,道一下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,怀海下潭州沩山灵祐禅师,灵祐下袁州仰山慧寂禅师,灵祐与慧寂出世,共为开第一叶,称沩仰宗。
怀海下洪州黄檗山希运禅师,希运下镇州临济义玄禅师,义玄出世为开第二叶,称临济宗。
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师下南岳石头希迁禅师,希迁下澧州药山惟俨禅师,惟俨下潭州云岩昙晟禅师,昙晟下筠州洞山良价禅师,良价下抚州曹山本寂禅师,良价与本寂共为第三叶,称曹洞宗。
希迁下荆州天皇寺道悟禅师,道悟下澧州龙潭崇信禅师,崇信下朗州德山宣鉴禅师,宣鉴下福州雪峰义存禅师,义存下韶州云门文偃禅师,文偃为第四叶,称云门宗。
义存下福州玄沙山师备禅师,师备下漳州罗汉院桂琛禅师,桂琛下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,文益为第五叶,称法眼宗。
渐顿二偈
神秀禅师(约606~706年),河南开封尉氏人,姓李,得法于五祖弘忍大师。
《坛经》云:五祖一日,唤诸门人总来。吾向汝说:世人生死事大,汝等终日只求福田,不求出离生死苦海,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?汝等各去,自看智慧,取自本心,般若之性,各作一偈,来呈吾看,若悟大意,付汝衣、法,为第六代祖,火急速去,不得迟滞。思量即不中用,见性之人,言下须见。
五祖说此事后。大众皆谓:我辈作偈,枉用心力何益?神秀现为教授师,祖位必是他继承,以后我辈就依止他。神秀以为我为教授师,若不呈偈,以何面子见大众?于是,作偈成已,数度欲呈,行至堂前,心中恍忽,遍身汗流,拟呈不得;前后经四日,一十三度呈偈不得。秀乃思惟:不如向廊下书着,明天和尚看见,倘若道好。即出礼拜云:是秀作。若道不堪,枉向山中数年,受人礼拜,更修何道?是夜三更不使人知,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,呈心所见。偈曰:
身是菩提树,心是明镜台。
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
神秀于呈偈时,心中恍忽,遍身汗流。由此可知,他那时妄想还未降伏;其偈意亦未忘身。
五祖明日见此偈,虽知神秀未见性,但恐众吵闹。故说此偈很好,令门人炷香礼敬;并告众云:依此偈修,免堕恶道;依此偈修,有大利益;尽诵此偈,即得见性。
有一童子于碓坊过,唱诵此偈。惠能一闻,便知此偈未见本性;诘问童子,此偈从何来?童子将五祖拟传衣、法之事告之。惠能说:我在此踏碓八个月余,未曾行到堂前,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。惠能到了偈前说:我不识字,请上人为我读。时有江州别驾,姓张名日用,便高声读。惠能闻已遂言:亦有一偈,望别驾为书。别驾言:汝亦作偈,其事希有。惠能向别驾言:欲学无上菩提,不得轻于初学,下下人有上上智,上上人有没意智;若轻人,即有无量无边罪。别驾言:汝但诵偈,吾为汝书,汝若得法,先须度吾,勿忘此言。惠能偈曰: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
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
此偈书已,大众惊异,皆谓不得以貌取人;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?五祖见大众惊异,恐人损害(惠能),遂将鞋擦了偈,曰:亦未见性。众以为然。
应无所住
慧能,也称惠能禅师(638~713年),俗姓卢,原籍范阳(今河北涿县),后因父亲被贬官,迁居岭南新州(今广东新兴县东);二十四岁受得五祖弘忍禅师的衣、法,成为第六代祖师;三十九岁在广州法性寺,从印宗法师祝发、智光律师受具戒;说法利生三十七载。
《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》云:僧问:时时勤拂拭,为什么不得他衣钵?未审什么人合得?师云:不入门者。僧云:只如不入门者,还得也无?师云:虽然如此,不得不与他。师又云:直道本来无一物,犹未合得他衣钵,汝道,什么人合得?这里合下得一转语,且道,下得什么语?时有一僧,下九十六转语,并不契,末后一转,始惬师意。师云:阇黎何不早恁么道?别有一僧密听,只不闻末后一转,遂请益其僧,僧不肯说,如是三年相从,终不为举。一日因疾,其僧云:某三年请举前话,不蒙慈悲,善取不得恶取去。遂持刀白云:若不为某举,即杀上座去也。其僧悚然云:阇黎且待,我为尔举。乃云:直绕将来,亦无处着。其僧礼谢。
《坛经》云:次日,五祖潜入碓坊,见惠能腰石舂米。语曰:求道之人,为法忘躯,当如是乎?乃问曰:米熟也来?惠能曰:米熟久矣,犹欠筛在。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。惠能即会祖意,三鼓入室。祖以袈裟遮围,不令人见,为说《金刚经》,至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惠能言下大悟。
应无所住与直绕将来,亦无处着的意思相同;而生其心,即见佛性。应无所住,若不生其心,惠能于言下大悟之时,那就不会说: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了;更不能遂启祖言:何期自性本自清净?何期自性本不生灭?何期自性本自具足?何期自性本无动摇?何期自性能生万法?祖知悟本性,谓惠能曰: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;若识自本心,见自本性,即名丈夫,天人师佛。
大彻大悟的祖师,所见所语,与大乘经旨符合。我们若有诚心读祖师的语录,也能开发智慧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