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成道之后,智慧通达,无所罣碍,当此之时,大地有十八种瑞相显现,游霞飞尘,都澄净如镜;天鼓自然发出美妙的声音;香风缓缓而起,柔软清凉;杂色瑞云,降下甘露雨;园林花果,不等季节到来而提前开花结果;天上又落下曼陀罗花、摩诃曼陀罗花、曼殊沙花、摩诃曼殊沙花、金花、银花、琉璃花、七宝莲花,环绕菩提树,围满三十六踰阇那;诸天大起歌舞妓乐,散落鲜花,焚烧好香,梵呗齐起,赞叹之声自然从天而至;还有天神手执宝盖以及幢旛充塞虚空之中,天龙八部也前来遮护如来法身。一切众生,顿时心里都充满慈爱,再也没有了嗔害的思想,此时此刻,个个都欢欣雀跃,高兴万端;甚至地狱、饿鬼、畜生以及一切幽冥之处都暂时获得了休息,为佛光所照,各各生出欢喜之心——佛能断绝一切烦恼诱惑,证成一切种智,是天人间无上导师,种种奇特之处为天地之间所有众生所仅见,因此佛成道的事迹也就惊动天地之间所有的事物了。
佛成道之后,第一个七天之中,仍一心一意在进行思考,他面对着菩提树而自言自语地说道:“我在这里破除了一切烦恼,该做的事已经做完了,本来心愿已经得到圆满的结果,然而我所悟得的道理却非常艰深,只有佛和佛之间才能相互懂得,才能心心相印,而一切众生,在五浊之世,为贪欲、嗔恚、愚痴、邪见、骄慢、谄曲种种无明所覆障,薄福钝根,没有智慧,怎么能了解我所获得的道法呢?我现在如果要为他们转法轮(说法),他们一定会迷惑不解,同时也不能相信接受,甚至还要对我进行诽谤,而因此将使他们来世堕入恶道,受种种痛苦,这不有违我度脱众生的初衷吗?与其使他们受苦,那么我还是不要对他们进行说法传道,而独自悄悄地进入涅槃境界吧。”
佛一生出这样的想法,就想付诸行动而进入涅槃。然而,这一行动为大梵天王所阻止。大梵天王知道佛已经得到了无上的智慧,功德圆满,却默然而住,并不说法,因此而心生忧恼。大梵天王想道,“世尊过去为了众生受尽种种痛苦,现在所愿已经得到满足,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什么又默然而不说法呢?众生陷入漫漫长夜,沉没于生死苦海,正是亟待世尊说法开导之时,我应当前往劝请世尊为众生说法。”于是,大梵天王一想到此,就当即从天宫出发,一屈伸手臂的功夫,就来到了如来的所在。他对佛说:“世尊过去为了众生的缘故,因此而久住尘世,甚至可以舍弃身体、头、眼睛等用来布施,备受种种痛苦,以广修功德,因此到今天才成就至高无上的道。而现在成道之后,却默然而不说法,众生沉沦于漫漫长夜,堕溺于无明的黑暗之中,仅凭他们的力量,脱离这黑暗和苦海是极难办到的,但其中还有一些众生过去世时,亲近善良的朋友,种植了各种功德的根基,是完全可以听受您的说法,得到至高无上的菩提大道的。只希望世尊为了这些人,而用大慈大悲的力量以及高妙的佛法给他们以开导,使他们因此而脱离苦海,抵达智慧彼岸。”
佛听到大梵天王的劝请,将自己的担心向他说了。“我早就有意要为一切众生转于法轮,但得到的道法实在是太微妙了,太深奥了,极难了解,极难懂得,我怕他们因为不懂,反而横加诽谤,从而使他们堕入地狱,因此才默然不拟说法而已。”世尊为之思考了七天,最终才决定下来,要为全天下的众生说法,要用大慈大悲的心愿使众生脱离苦海,从而到达极乐世界的彼岸。又过了七天,释迦牟尼佛反复观照众生根基因缘,以及所有烦恼所在。满了十四天之后,便决定了应当马上前往世间说法。然而从哪里开始呢?释迦牟尼佛这样想道,“我现在要为众生说法,将至高无上的道理告诉他们,是谁应当第一个听我说法的呢?哦,阿罗逻仙人聪慧易悟,又曾发愿道成度他,应当先为他说法。”心念刚起,只听到空中有声音说:“阿罗逻仙人昨夜命终。”“那么就是迦兰仙人吧。”只听空中又发出声音说:“迦兰仙人昨夜命终。”最后,释迦牟尼想到国师、大臣所派遣的伺候看顾他的憍陈如等五人,他们都是异常聪明的有道行根基的人,现在应当先为他们说法。想到这里,释迦牟尼又思考道,“过去各佛转法轮的地方都是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中仙人住的地方,恰好这五个人也住在那里,我正好前往鹿野苑,为他们演讲佛法。”于是,释迦牟尼当即从座位上站起来,准备前往波罗奈国。
释迦牟尼从座上站起来时,正巧有五百商人打从山上经过,牛车和牛都因为山高路陡走不动。他们看到路边有一棵大树,于是由两人带队前往树神处求福。树神用神通力告诉他们说:“这里有一位佛陀,你们应当供养他,将来必获大福。”商人们听到佛的名号,都十分欢喜,当即将蜜涂在麦面上,一起来到树下,恭恭敬敬地向佛奉献饮食。佛想到远古各位佛陀接受人家布施时,按规矩都是持钵的,不应当像别的道人那样用手抓饭吃。四位天王于是当即奉上四只铁钵。佛怕接受其中一只钵,就会冷落了其他三只钵的主人,于是将四只铁钵层叠在左手中,右手用力一按,四只铁钵应手合而为一。于是,释迦牟尼佛手拿这四合一铁钵接受商人的供养。
释迦牟尼走到中途,遇见一位异教徒,名字叫做优波伽。优波伽看到如来佛相貌庄严,浑身上下都十分安详沉静,心里油然而生恭敬之情,不禁赞叹道:“真是奇特希有啊!世间所有众生,都为三毒所缚,全身上下都轻浮急躁,为外部的诱惑而心摇神荡。而今见到了这位仁者,浑身表现得极端沉静安详,一定是到达了解脱的境界。请问:您是以什么人为师的?又是叫什么名字?”释迦牟尼佛见他态度谦和,语意诚恳,于是以柔和的声音对他说:“我现在已经从苦海中超脱出来了,独立于一切众生之上。那种微妙深远的道法,我已经完全具备了。三毒五欲之境,我也永远脱离开了。现在我就像莲花在水中,不会沾染那些浊水和污泥。我是通过自己的体悟进入正道的,没有老师,也没有同伴。我已经降伏了大魔王,得到了清净无比的最高智慧,现在已悟道成佛,能够做天人的导师了。因此,我要到波罗奈国去,向那些沉溺在苦海中的众生宣讲佛法。”优波伽听后,欢喜赞叹,于是合掌恭敬,顶礼而退。
鹿野苑位于恒河和波罗奈河之间,那儿有一片繁茂的森林,环境十分幽静,非常适宜于修行。憍陈如等五人就在这片森林的苦行林中修习苦行。
释迦牟尼佛到达鹿野苑时,憍陈如等五人远远地看见了他。憍陈如等五人因此互相议论道,“这个瞿昙沙门,已抛弃苦行,回到世间,接受饮食的乐趣了,他不再有修道之心。现在他既然来到这里,我们不必站起来迎接他,也不要跟他作礼问候,不要问他有什么需要,也不要给他铺座位,如果他要坐下来,就随他的便,我们大家都不跟他说话,只当不曾看见他一般。”
释迦牟尼走进苦行林,这五人却不知不觉地各自从座位上站了起来,向释迦牟尼纷纷殷勤地礼拜奉迎。有的替他拿着衣钵,有的取水让他洗漱,有的替他洗去脚上的泥污,等等,他们将先前发下的誓愿都抛在九天云外,还像以前那样恭恭敬敬地用侍奉太子的礼节侍奉释迦牟尼佛。
释迦牟尼对憍陈如说:“你们相约见到我时不起座,现在是为了什么违背了刚才发下的誓言的呢?”憍陈如等五人听到佛这么一说,都心生惭愧,于是走向佛前,王顾左右而言他说:“太子您修道大概疲倦了吧?”释迦牟尼听了这话,便对他们说:“你们不要再这么称呼我了,我现在已经悟道成佛,我的心就像虚空一样,对于世间的毁誉,都无所分别,但你们骄傲怠慢,将来自会招致恶报,这就像儿子称呼父母的名字,在世间的礼仪看来,尚且万分不妥,何况现在我是一切众生的父母呢?”憍陈如等五人听到这话,更加惭愧异常,脸色一会红一会白,不知如何是好,“我们确实愚蠢痴昧,没有智慧、见识,不知道您现在已经成就了正确的觉悟。我们刚才之所以对您那样,是以前见到您每天只吃一麻一米,苦行六年,后来却突然接受饮食的快乐,我们便以为您没有得道,所以才相约不再理您。”
释迦牟尼对他们说:“你们不要用你们那样的小智小慧,来轻量我有没有成道。为什么要这样说呢?形体在痛苦中,心中就会懊恼烦乱;身体在快乐中,情绪就会表现快乐的样子。所以说痛苦和快乐这两者都不是道的原因。这就像钻火,在钻的途中,突然浇上一些水,就必然不会有照破黑暗的亮光产生;钻击智慧之火也是一样的道理,有痛苦、快乐的水浇淋,智慧之光就不会产生,因为智慧不能产生,就不能消灭生死海中黑暗的障碍。现在如果能舍弃痛苦和快乐,按中道(适中的方法)行事,你们的心就会寂静安定,就能修习那八正道(八正道,佛教术语,指一、正见;二、正思惟;三、正语;四、正业;五、正命;六、正精进;七、正念;八、正定),因而能脱离生老病死的祸患。我便是按照中道的法则行事,因此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憍陈如等五人听到释迦牟尼已经成就最高的觉悟,心里非常高兴,竟至雀跃欢呼起来。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释迦牟尼的脸,仿佛这脸上就刻有至圣先觉的印迹,他们要从这印迹中发现无穷的至高的智慧。
释迦牟尼观察到这五个人有了较深的根基,可以承受修道的重任了,于是对他们说:“憍陈如,你们应当观察五盛阴苦(五盛阴苦,佛教术语,谓五阴烛盛的痛苦),生的痛苦,衰老的痛苦,疾病的痛苦,死亡的痛苦,恩爱终有别离的痛苦,怨憎相聚的痛苦,所求不能得到的痛苦,失去荣誉、快乐的痛苦。憍陈如,你们要知道,世间众生中,有形体的,无形体的,没有脚的,只有一只脚的,两只脚的,四只脚的,以至多只脚的,所有生物都有这样的痛苦。像这样各种的痛苦,都是建立在有我基础上。只要谁生出一丁点我的想法,他就会再经受如此的痛苦。贪恋、欲望、嗔怪、愤恚以及愚暗、痴昧等都是因为有我这一根本才产生的。又这三毒,是各种痛苦的原因,它们就像种子,只要种进土里,就会生根发芽。众生因为这个缘故,所以才轮回在三种有业(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)之中。如果灭除了我的思想,以及贪恋、嗔怪、痴昧,各种痛苦也就会从此而得到断灭。人们修行也都莫不由此而进入正确的觉悟,这就像人们用大水浇在熊熊烈火之上,烈火必由此而得熄灭。一切众生不知道种种痛苦的根本,所以他们都在生死之海中遭受轮回的果报。憍陈如,你们听着,苦,你们应当知道;集(一切烦恼之因的集聚),你们应当断灭;灭(涅槃之寂灭),你们应当证得;道(觉悟之道),你们应当修习。憍陈如,我现在已经知道了苦谛,已经断灭了集谛,已经证得了灭谛,已经修习了觉悟之道,所以我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因此你们现在应当知道苦谛,断灭集谛,证得灭谛,修习道谛。如果有人不知道这四圣谛的,应当知道这人就不可得到解脱。这四圣谛,是真实无妄的,苦确实就是苦,集确实就是集,灭确实就是灭,道确实就是道。憍陈如,你们懂得了么?”憍陈如当即回答说:“世尊,我已经了解了。世尊,我已经知道了。”因为对于四谛得到了知解,所以憍陈如又取名为阿若憍陈如(阿若,有已知、无知、了本际三义)。当释迦牟尼佛三转四谛(三次讲解四谛)十二行因缘法轮时,阿若憍陈如在诸法中,远离尘垢,获得了法眼净。在释迦牟尼佛的众多弟子中,阿若憍陈如是第一个最先觉悟的,所以他被认为是佛的第一个弟子。另外四人见憍陈如独悟道迹,心里想道,“如果世尊再为我们说法,我们也会悟道的。”释迦牟尼佛知道他们的心意,于是重新为这四个人宣讲四谛。于是,这四人在诸法中,也远离尘垢,得到法眼的清净。
这五个人于是向佛匍匐顶礼,请求说:“世尊,我们五人已经见到道迹,也已经证得了道迹,我们现在想以佛法归依,愿意出家修道。只希望世尊能发慈心悯念我们的心愿,听许我们出家。”当时,释迦牟尼佛将这五人叫到面前,说:“好,你们就是比丘了。”说完,胡须、头发自然而然落了下来,袈裟也自然而然地披在身上,于是,他们便成了比丘。这是原始佛教中有比丘的开始。
佛问这五人:“你们这些比丘,知道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是常久不变的,还是无常的?是痛苦的,还是不痛苦的?是空的,还是不空的?是有我的,还是没有我的?”当时五位比丘听佛说到这五阴法,烦恼顿时消除净尽,心意为之得到解脱,当下便成就了阿罗汉果。于是,他们当即回答释迦牟尼说:“世尊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确实是无常的、痛苦的、空的、无我的。”因此,原始佛教中才有了五位阿罗汉。
佛教中有所谓三宝,是为佛、法、僧。到这时,原始佛教三宝都已经具备,佛宝即是释迦牟尼佛,法宝是四圣谛法,僧宝就是最初被剃度的五位比丘。三宝是每一位信徒所必须敬奉的。